7月20日,我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赴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桐棉镇那么村,开展“致敬戍边英雄”口述史采集工作。在学院党委指导下,由8名师生党员组成的实践团调研组,对曾参与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6位民兵英雄进行深度口述史访谈,通过影像记录、文字整理等方式保存这段珍贵的卫国记忆。
在那么村农家书屋,已过花甲之年的“战斗英雄”廖红英将思绪拉回那马高地阻击战。“当年我18岁,作为民兵班的一员,连续7天7夜穿梭炮火运送物资。”老人指着地图上蜿蜒的运输线说,“这条‘生命线’非常重要,是通往前线运输火炮的重要通道。”荣获三等功的冯忠德、冯忠勤两位老民兵则重现了板烂高地机枪阵地坚守战:“当时才二十岁出头,只知道打不赢的话家乡就没有了!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,大家都抢着上前线。”老英雄们朴实的语言,让现场师生真切触摸到“宁可前进一步死,绝不后退半步生”的战斗精神。
实践团成员、中共党员覃驿翔全程认真记录,确保不遗漏每个细节。“想到这些战斗英雄在与我年龄相仿的时候,早已用切身行动定义了青春的价值。”该团队在7天的调研和访谈中,已整理出1万余字访谈实录,采集文物影像200余个资料。访谈结束,师生们向英雄敬献并献上绶带和纪念品。
“英雄的口述,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活历史,这些口述是国防教育的鲜活教材。”带队教师农云霞介绍,此次活动以“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”为主题,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“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,着力讲好党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、英雄的故事,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的情感,让红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传承。”的重要论述。本次访谈不仅是对边境自卫作战民兵的记录留存,更为青年学子搭建了直抵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。烽火淬炼的忠诚与担当,穿过岁月长河,必将化作新一代青年守护家国、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。

